發表文章

07 雲手、攤手

圖片
  第七講 以下圖片受著作權保護,僅供本武場教學使用,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築基功操 1.定步馬步套組  1-1.平立步:一弓,立身中正、全身鬆淨  1-2.馬步:兩弓,膝內夾角90至150度間視個人身體狀況,舒掌抱大缸,中指微接觸,掌心朝丹田  1-3.轉腰:意守丹田,除腰之外其他部位原體位  1-4.平掤開合:節節摘開  1-5.十字開合:平掤開手,雙抄手,胸前十字手,開手  1-6.左右揉胯:鬆胯,指尖原空位  1-7.左右雲手:起行揜採、雲抄合   1-8.裡外平攤手  1-9.裡外豎攤手  1-10.馬步   1-11.平立步 1-1平立步 (動作示範 林憶蓮 同門) 1-2.馬步 1-3.轉腰 1-4.平掤開合 1-5.十字開合 1-6.左右揉胯 1-7.左右雲手 (參考 先師 楊澄甫 照片) 1-8.裡外平攤手 (圖暫缺) 1-9.裡外豎攤手 2.定步弓步套組  2-1.平立步  2-2.馬步   2-3.弓步:重心三七分,胯鬆;膝與胯平、胯與肩平(外三合);膝蓋對腳尖  2-4.定勢左右 斜飛:步長三宮,以胯定位,大側面  2-5.定勢左右 摟膝拗步掌 :步長約1.5宮,以胯定位,身面轉正   2-6.定勢左右 野馬分鬃:步長介於斜飛與 摟膝拗步之間,以胯定位,側面  2-7.馬步  2-8.平立步  2-4.定勢左 斜飛  2-5.定勢右 摟膝拗步掌  2-6.定勢左野馬分鬃 (動作示範 邱乾聰 同門) 3.定步獨立步套組  3-1.平立步  3-2.左手揮琵琶   3-3.右採手 左金雞獨立  3-4.平立步  3-5.右手揮琵琶  3-6.左採手右金雞獨立  3-7.平立步  3-8.左手揮琵琶   3-9.十字開手 左懸腳獨立   3-10.左裡套腿  3-11.左外套腿  3-12.平立步  3-13.右手揮琵琶   3-14.十字開手右 懸腳獨立   3-1...

06 弓步

 第六講 身形規矩 請依下面要領 背靠牆 練習馬步, 在正確姿勢下 維持至少一分鐘,每日操作次數越多越佳。 立身中正頂 頭懸 含胸拔背鬆肩肘 鬆腰鬆胯收尾閭 心守丹田下湧泉 #勿再強調馬步蹲多久、多低,姿勢不正確,徒傷身。 #請早到的同門先靠牆練習 呼吸 初學者,呼吸自然即可,切勿憋氣 # 太極拳的呼吸 暖身運動 (拉筋、鬆筋) 請早到的同門先做搖柱、鬆踝、鬆腕 暖身運動依序: 1.立身中正:頸脊腰胯膝 2.搖柱:脊肩腰,脊椎帶動、鬆胯、保持膝胯的彈性 3.鬆腕:腕,直線上下 4.鬆踝:踝,借牆或階梯放鬆 5.蹂膝:膝踝,省力、重心在足跟、鐘擺、非等速運動 6.蹲坐:膝踝胯,脊柱引直、重心在足跟、彈性 7.壓腿:脊腰胯,脊柱先引直、足少陰腎經,湧泉 8.擺尾:腰,丹田 9.鬆腰:腰,脊柱先引直、膝微曲 10.攀足:脊腰,懸尾閭、頭置兩小腿間、膝引直、鬆淨,先蹲坐後起身 11.後瞧:腰,收下巴 12.側舉:腰,重心移至單腳、翻肘、吐氣鬆腰 13.開閤:肩肘腕,守丹田、節節摘開 14.甩臂:肩,先從分解動作開始 15.聳肩:肩,中指尖#原空位,肩活動最大範圍、上下前後需到位 16.旋臂:肩,中指尖#原空位,掌心翻朝後 17.搖頭:頸,意守下巴、鬆頸 18.側瞧:頸,鬆頸、以頸帶動 19.涮腰:腰,馬步不動 (本動作較危險,先不做) #請依個人關節狀況調整或設計鬆筋動作 #原體位:相對於肢體位置不移動 #原空位:相對於空間位置不移動 築基功操 1.定步馬步套組  1-1.平立步:一弓,立身中正、全身鬆淨  1-2.馬步:兩弓,膝內夾角90至150度間視個人身體狀況,舒掌抱大缸,中指微接觸  1-3.轉腰:意守丹田,除腰之外其他部位原體位  1-4.平掤開合:節節摘開  1-5.十字開合:平掤開手,雙抄手,胸前十字手,開手  1-6.左右揉胯:鬆胯,指尖原空位  1-7.左右雲手:起行揜採、雲抄合   1-8.馬步  1-9.平立步 2.定步弓步套組  2-1.平立步  2-2.馬步   2-3.弓步:重心三七分,前胯正、後胯鬆,膝蓋對腳尖  2-4.定勢左右野馬分鬃  2-5.定勢左右斜飛  2-6.馬步 ...

05 正形體

第五講 身形規矩 請依下面要領 背靠牆 練習馬步, 在正確姿勢下 維持至少一分鐘,每日操作次數越多越佳。 立身中正頂 頭懸 含胸拔背鬆肩肘 鬆腰鬆胯收尾閭 心守丹田下湧泉 #勿再強調馬步蹲多久、多低,姿勢不正確,徒傷身。 #請早到的同門先靠牆練習 呼吸 初學者,呼吸自然即可,切勿憋氣 # 太極拳的呼吸 暖身運動 (拉筋、鬆筋) 請早到的同門先做搖柱、鬆踝、鬆腕 暖身運動依序: 1.立身中正:頸脊腰胯膝 2.搖柱:脊肩腰,脊椎帶動、鬆胯、保持膝胯的彈性 3.鬆腕:腕,直線上下 4.鬆踝:踝,借牆或階梯放鬆 5.蹂膝:膝踝,省力、重心在足跟、鐘擺、非等速運動 6.蹲坐:膝踝胯,脊柱引直、重心在足跟、彈性 7.壓腿:脊腰胯,脊柱先引直、足少陰腎經,湧泉 8.擺尾:腰,丹田 9.鬆腰:腰,脊柱先引直、膝微曲 10.攀足:脊腰,懸尾閭、頭置兩小腿間、膝引直、鬆淨,先蹲坐後起身 11.後瞧:腰,收下巴 12.側舉:腰,重心移至單腳、翻肘、吐氣鬆腰 13.開閤:肩肘腕,守丹田、節節摘開 14.甩臂:肩,先從分解動作開始 15.聳肩:肩,中指尖#原空位,肩活動最大範圍、上下前後需到位 16.旋臂:肩,中指尖#原空位,掌心翻朝後 17.搖頭:頸,意守下巴、鬆頸 18.側瞧:頸,鬆頸、以頸帶動 19.涮腰:腰,馬步不動 (本動作較危險,先不做) #請依個人關節狀況調整或設計鬆筋動作 #原體位:相對於肢體位置不移動 #原空位:相對於空間位置不移動 築基功操 1.定步馬步套組  1-1.平立步:一弓,立身中正、全身鬆淨  1-2.馬步:兩弓,膝內夾角90至150度間視個人身體狀況,舒掌抱大缸,中指微接觸  1-3.轉腰:意守丹田,除腰之外其他部位原體位  1-4.平掤開合:節節摘開  1-5.十字開合  1-6.左右揉胯  1-7.左右雲手   1-8.馬步  1-9.平立步 2.定步弓步套組  2-1.平立步  2-2.馬步  2-3.弓步  2-4.定勢左右野馬分鬃  2-5.定勢左右斜飛  2-6.馬步  2-7.平立步 3.獨立步套組  3-1.平立步  3-2.左手揮琵琶  3-3. 十字開手左...

04 全身鬆淨

 第四講 身形規矩 請依下面要領 背靠牆 練習馬步, 在正確姿勢下 維持至少一分鐘,每日操作次數越多越佳。 立身中正頂 頭懸 含胸拔背鬆肩肘 鬆腰鬆胯收尾閭 心守丹田下湧泉 #勿再強調馬步蹲多久、多低,姿勢不正確,徒傷身。 呼吸 初學者,呼吸自然即可,止於觀照,切勿憋氣 # 太極拳的呼吸 暖身運動 (拉筋、鬆筋) 1.搖柱: 2.揉膝: 3.壓腿: 4.擺尾: 5.攀足: 6.開閤: 7.後瞧: 8.搖頭: 9.側舉: 10.聳肩: 11.涮腰: #請依個人關節狀況調整或設計鬆筋動作 築基功操 1.平立步 2.馬步 3.平掤開合 4.十字開合 5.轉腰 6.左右揉胯 7.左右雲手 8.弓步 9.定勢野馬分鬃 10.金雞獨立 11.手揮琵琶 12.十字開手金雞獨立

太極拳的呼吸

圖片
太極拳的呼吸   一、太極拳相關原始文獻對於「氣」的描述   沒有人會否認,太極拳是氣功中最好的動功之一,原始的太極拳文獻對於「氣」,有相當多的描述,本文首先整理王宗岳、武禹襄和李亦畬的文獻資料如下 : (一)「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王宗岳《太極拳論》) (二)「氣遍身軀不少癡」(王宗岳《十三勢行工歌訣》) (三)「腹內鬆淨氣騰然」(王宗岳《十三勢行工歌訣》) (四)「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   利從心。」(武禹襄《十三勢行工心解》) (五)「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武禹襄《十三勢行工心解》) (六)「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武禹襄《十三勢行工心解》) (七)「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武禹襄《十三勢行工心解》) (八)「氣貼背,斂入脊骨」(武禹襄《十三勢行工心解》) (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武禹襄《十三勢行工心解》) (十)「有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武禹襄《十三勢行工心解》) (十一)「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武禹襄《十三勢行工心解》) (十二)「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武禹襄《十三勢行工心解》) (十三)「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   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奪   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李亦畬《五字訣》) (十四)「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放,懂得開合,便知陰陽 …… 」 (李亦畬《五字訣》)   二、「气」、「氣」、「 」   從以上的整理,我們可以發現,即使是在太極拳的領域裡,「氣」就已經是個歧義性相當大的字。事實上,自古在中國,「氣」這個字不但意義紛歧,寫法也有許多不同,如「汽」、「氣」、「 (音同氣)」等,不同的寫法,代表著不同的涵義 :「汽」是甲骨文最初的演變,屬於象形文字,指的是山上有霧,所以說「山嵐,气也」,因此「汽」是山氣、霧氣,我們引申為「天地宇宙之氣」。「氣」是指谷水...

03 緣督以為經

第三講 身形規矩 請依下面要領 背靠牆 練習馬步, 在正確姿勢下 維持至少一分鐘,每日操作次數越多越佳。 立身中正頂 頭懸 含胸拔背鬆肩肘 鬆腰鬆胯收尾閭 心守丹田下湧泉 (閭,讀音驢;尾閭:尾椎) (含:內、順) 手:舒掌;兩手肩側平舉,掌心朝前。 眼:顧盼;顧全己身;盼注對手。 身:中正;脊柱引直。 步:弓樁;腳尖朝前,足跟離牆半足長,步寬一弓半,高樁 (膝內角夾150度)。 法:鬆淨;參考  太極拳術十要 #勿再強調馬步蹲多久、多低,姿勢不正確,徒傷身。 呼吸 初學者,呼吸自然即可,切勿憋氣 腹式呼吸 (逆呼吸、吐納) 細、緩、均、勻、慢 吸氣:吸氣氣貼背。起丹田穴,順脊柱直上百會穴,亦即拔背。 呼氣:呼氣沉丹田。過 月覃(讀音山) 中穴,下海底穴到湧泉穴,亦即鬆淨。 上述呼吸謂之 "周天",亦即武俠小說中描述的 "打通任督二脈"。 #《 莊子 》〈養生主〉:「 緣督以為經 , 可以保身 , 可以全生 , 可以養親 , 可以盡年 。 」 #楊露禪自陳長興處習得太極拳後修成楊式太極,融入道家養生之術,觀腰胯要求,可區別陳氏太極。 # 太極拳的呼吸 暖身運動 (拉筋、鬆筋) 1.搖柱: 2.揉膝: 3.壓腿: 4.擺尾: 5.攀足: 6.開閤:節節摘開 7.後瞧: 8.搖頭:意守下巴 9.側舉:鬆腰 10.聳肩:最大範圍 11.涮腰:馬步不動 #請依個人關節狀況調整或設計鬆筋動作 築基功操 1.平立步 2.馬步 3.平掤開合 4.十字開合 5.轉腰 6.左右揉胯 7.懸腳獨立 8.弓步 9.手揮琵琶

02 立身中正

第二講 身形規矩 手:舒掌 眼:顧盼 身:中正 步:弓樁 法:參考  太極拳術十要 立身中正頂頭懸 含胸拔背鬆肩肘 鬆腰疊胯收尾閭 全身鬆淨守丹田 暖身運動 (拉筋、鬆筋) 1.搖柱:脊椎轉動 2.揉膝:鐘擺 3.壓腿:足少陰腎經,湧泉 4.擺尾:丹田 5.攀足:鬆腰 6.開閤:節節摘開 7.後瞧:鬆腰 8.搖頭:意守下巴 9.側舉:鬆腰 10.聳肩:最大範圍 11.涮腰:馬步不動 #請依個人關節狀況調整或設計鬆筋動作 築基功操 1.平立步 2.馬步 3.平掤開合 4.十字開合 5.轉腰 6.左右揉胯 7.懸腳獨立

呂殿臣

圖片
呂殿臣   呂殿臣,河北束鹿人。生於 1886 年, 1948 年逝世於杭州,享年六十三歲。其為人忠貞梗直、公勇誠樸、敦厚好義、俠骨柔腸。為楊太極武藝第四代傳人。 呂家為武術世家,纏槍隨手之技素享盛名。呂老太爺一生走鏢山陜涼州西路一帶。呂老夫人李氏,為山陜涼州西路名鏢師李玉珍老先生之長女,拳槍並稱;炮棰一技,並得蒙劉瀛洲先生親傳。殿臣先生幼承家學。 1917 年殿臣先生於保府講武堂結業後,投吳子玉將軍麾下,由正目累功至排長。某次戰役,吳軍一艇機槍奪於敵,先生率矯健三卒鹿伏鶴行投於夜深濃霧中,不多時,竟將機槍連同敵方軍帽三頂攜回。 1923 年前後,北方軍閥混戰,地方則兵匪之亂大作,先生返鄉任警備隊長,靖鄉剿匪,不及一年,境內一百多杆土匪盡歸瓦解冰消。群匪間戒誓賭咒,輒云:「如違江湖道義,出門即遇呂瘋子。」 1925 年左右,先生北上京兆,經其前旅長耿怡三爺引見,拜太極武藝名家楊澄甫先生為師,收為幼徒。從此殿臣先生皈依太極武藝,同門老少,如楊大先生少侯、許禹生、李香遠、徐岱山、王旭東、閻月川、董英傑、李雅軒、崔一士、楊守中等前輩,皆以其重義愛群、平易近人,又老於世故,咸乎之為「老殿」。而神槍拳瘋子呂老殿之名不脛而走。 1930 年,世局阢隉有加,日軍謀我日亟,殿臣先生過濟南,而後南下南京,先則隨澄甫先生教拳,後則從張厲先生為黨務工作。 1932 年偽滿洲國獨立,次年派土肥原等潛入華北,鼓動華北五省自治。殿臣先生隨張厲特派員北上了解實況。當時日人別具用心,欲除張特派員以製造中國內部之混亂,乃以重金賄絡先生。先生赴約,聞其所請,笑云:「張氏不遠千里而來,為吾北方鄉梓謀福,而請余襄助。彼亦不才之磕頭學生,茍如諸君之言,余將以何言見天下人。若必欲除之,除非先殺我。」言畢雙鎗甩出,盡滅室中燈火,穿後窗而去,回顧長嘯矣! 先生授拳,從不居功,並戒自詡,謹襲師風,必以正法,不敢稍改法門,但云:「余不過代祖師爺傳藝,作一引路人而已,諸君茍得其道,拜祖師爺認祖歸宗,承先啟後,廣法傳薪,斯其足矣!」惟其教學嚴謹,是以從遊者眾,而得其傳者唯王先生子和、馬先生德芸、張先生君輝、蕭先生錦城數人而已。 本文參考 劉昊 著〈一代俠隱   -   呂殿臣〉,收於《太極拳縮影》,台北:養正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1 ,頁 34 至 39 。

太極武藝和露禪學派廣法一系

太極武藝和露禪學派廣法一系  王子和 太極武藝,在露禪學派形成以前,它的內容只包括者屬於徒手武藝 的太極拳術,和屬於長兵仗武藝的陰符槍法。太極拳術,在本體的結 構上,那些有關意識方面的成素,主要的出自道家儒家和兵家的思想。 那些思想的淵源,自然可以遠溯到兩千年以前;至於把那些思想型態 化了而形成為太極拳術,卻應是在宋代性理學興起以後,清代初葉以前, 所逐漸完成的事。根據現代所有的,清代以前的文獻裡,找不到有關太極拳術的記載。 而清初乾隆年間,山西王宗岳先生所作的太極拳論,是僅見的最早文獻。從那文獻上可以看得出來,太極拳形成的時期,必定是在宋代濂溪先生作太極圖說以後,才開始的。 宗岳先生承先啟後,闡揚了太極拳的理論 與實際,並且開始創制了陰符槍法。於是太極拳術和陰符槍法,都成為太極武藝的主要內容,而傳流於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地域。 前清嘉慶同治年間,河北廣平府永年縣楊露禪先生,幼年在河南懷慶府陳家溝,從陳長興先生學得太極拳術。壯年訪友游學,走遍黃河兩岸大江 上遊,搜尋太極武藝。經歷得越廣,彙集的也就越博,融會貫通得越精澈,而造詣也就越高深。與人比較武藝,從來不輸,也從不傷人結怨。武術界人士都尊崇他,稱他作『楊無敵』。 晚年在故都北平出任京師神機營總教師,隨釐定太極拳,太極槍,太極劍, 太極刀的教材教法,因材施教,量人而傳。於是太極武藝的內容,由拳,槍兩項增益劍,刀而成為四科;徒手以及長短輕重兵仗的武藝全備,而各科 教材教法的嚴整完美,尤屬絕到。百餘年來,明師高手輩出。法統一脈,前繼後續,是謂太極武藝的露禪學派,世俗所說的『楊家太極』,所說的 『廣法』,就是指這個學派而言的。 從太極武藝的成熟和發展上看,王宗岳先生是繼承了古聖先哲的智慧結晶,汲取了各家的精粹,而綜合集成了太極武藝理論體系的首要人物,也是指引後學確認正門正宗,以進入正途修煉的第一人。而楊露禪先生是繼宗岳先生之後,飽和了太極武藝應有的項目,表證了太極武藝的傳習空間,已發揚正功正法正果而光大正門正宗正統的第一人,而露禪學派,就是對於太極武藝,在發揚光大意義之下的,關於學術的精研闡揚與皈依參修的結合。 露禪學派的學術,是以太極武藝為中心的學術,同時是以發揚藝道三極的精神,而作用於人生行為,為目的的學術。露禪學派的太極武藝裡,各種科目的修煉是有一貫性的;在修煉上有始無終固然難以達到至善的地步,躐次而進或部份...

王子和

圖片
王子和 王炬 (1911-2003),字子和,筆名華步庭主,外號「太極膽」, 山東省人,畢業於山東大學文學系。為楊太極武藝的第五代傳人。   王子和生在武術風氣鼎盛的山東省,自小精練多種正統武術,後從學於楊澄甫宗師的幼徒呂殿臣先生,修煉正法正功的楊太極武藝,王 子和 天生聰慧,又具有深厚武術功底,拜入楊太極門下,短短七年的受教,得到真傳。 1947 年來台後,除從事國語文教育工作外,於推廣楊太極武藝不遺餘力,曾先後於軍方、銀行、菸廠、酒廠等地教拳,後並獲聘於台灣師範大體育系,教授楊太極武藝。   此外,王 子和 於工作餘暇,成立華步庭,秉持「謹襲師風不敢稍改法門、嚴守學術立場、教拳絕不向人宣傳推銷」三個原則,擇人傳授,修煉實拳實功、深究拳技,數十年如一日。   王 子和 於 1996 年獲頒「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中華武藝獎」,為「武藝獎」的第一位得主,這項最高的武藝榮譽,代表社會大眾對於王教授拳藝、及其致力於中華文化傳承之肯定。該年王教授並列入《中華太極拳名人錄》一書。   除認真確實傳授楊太極武藝之外,王 子和 認為唯有以學術、科學方法整理太極武藝相關資料,才能永續太極武藝之薪傳於不墜。因此發奮著述,計完成專題著述、專書、錄影帶等二十餘種,堪稱保存傳統楊太極武藝資料最為完整者。 王 子和 所傳弟子人才輩出,門人皆能秉持師風,繼續推廣正法正功之楊太極武藝。目前全台灣各縣市、十餘所大專院校以及多處公私立機構,皆有武場或社團研習楊太極武藝;海外如美國、西歐、東歐、日本、韓國、東南亞,乃至於中國大陸,亦有可觀門生,修習人數之眾多,儼然蔚為一家之風。 (右側照片依序為:左:馬德芸;中:呂殿臣;右:王子和) #參考文章: 生命壯自然--王子和   (劉義勝 師叔) #參考影片一 #參考影片二

師承

有門派之分,無門戶之見,偕道同遊,楫藝為舟。 簡史 (明初 張三丰)...(清乾隆 王宗岳)...(蔣發)...陳長興 > 楊露禪 > (三子)楊鑑侯 > (三子)楊澄甫 > (幼徒) 呂殿臣 > 王子和 (傳臺灣) 師承 王子和 > 鄧時海 (數雲臺)、 歐業超 (士一堂、涵化小築)、張國璋(台大武場) > 耿建興 我於歐業超師(中央大學太極社)築基並習完拳架套路,經歐師推薦及張嚴仁師兄引介,拜師鄧時海修習拳、刀、劍、槍、推手;並經游添燈師兄引介,向張國璋師叔請益內勁。 稱謂 #前輩:一律稱太師,例如:呂太師殿臣、王太師子和... #長輩:師伯、老師、師叔,例如:張極漢師伯、鄧時海老師、歐業超師叔、張國璋師叔... #平輩:未拜師入門者互稱同門,已拜師入門者互稱師兄,例如:蘇清標師兄、徐運金師兄、李是男師兄... #晚輩:稱為同門 #弟子:經拜師入門後,始稱為弟子。例如:我經由歐業超師推薦,於鄧時海師處拜師入門。 # 引路師兄:實際帶領學習拳藝的主要師兄們,例如我的引路師兄:功操、套路:許怡仁師兄、郭芳璋師兄;擺拳架、老架刀:林靖師兄;劍:張萬田師兄 本門幾種說法 傳統楊式(氏)太極拳 楊家老架太極拳   楊家老架108式太極拳 楊太極武藝 露禪學派廣法一系 #露禪學派廣法一系:王太師所創詞,至少三涵義:1.不侷限於宗親;2.科學研究;3.推廣。可參考文章  太極武藝和露禪學派廣法一系 。

01 相見歡

圖片
第一講 行禮 牌位步,右手抱拳貼於左舒掌下 (以下不說明,直接操作) 暖身運動 (拉筋、鬆筋) 目的:鬆開各關節 1.搖柱:腰肩 2.揉膝:踝膝 3.壓腿:胯 4.擺尾:腰 5.攀足:腰 6.開閤:肩肘腕 7.後瞧:腰 8.搖頭:頸 9.側舉:腰 10.聳肩:肩 11.涮腰:腰 請參考影片:00:00-15:00 #請依個人關節狀況調整或設計鬆筋動作 身形規矩 手:舒掌 眼:顧盼 身:中正 步:弓樁 築基功操 目的:築基 1.平立步 2.馬步 3.轉腰 4.左右揉胯 5.懸腳獨立 請參考上面影片:15:00-22:00 #建議先練拳,不需要看與太極拳相關的網路影音圖文、各類文章書籍,以免徒增知識障困擾。待時機圓熟,我會一一推介相關資訊,再一起研討。

太極拳術十要

圖片
太極拳術十要  楊澄甫口授 陳微明筆述 (1927)     一、虛靈頂勁 :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血氣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於胸際,上重下輕,腳根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力能由背發,所向無敵也。      三、鬆腰 :     腰為一身主宰,能鬆腰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 :     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用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 :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拳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 :     太極拳論所云,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絲毫之拙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長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份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拳之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 :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