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身法

 

太極拳的身法


 

上圖是楊家傳承手抄拳譜的「身形腰頂」篇,敘述身、形、腰、頂缺一不可,需盡畢生窮研,否則十年數載也是糊里糊塗,練甚麼太極拳呢(終何極)


修練太極拳,必從鬆入門;身形腰頂合於規範,讓肌肉骨骼用最少的能量支撐身體重量,才可能全身鬆淨。圓襠疊胯收尾閭,虛領頂勁收下頷,立身中正神灌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四平正形體也。


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一氣,需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透過知覺運動分清虛實,覺察肌肉骨骼的細微變化。步隨身換、上下相隨,主宰在丹田腰脊。日久掤勁漸成,內外三合正氣勢也。


鬆與掤,是太極拳形下修練兩大要義,也是一輩子的研究,從全身的關節下手。鬆是節節摘開,掤是節節貫串;先求鬆,後求掤,鬆是退符,掤是建構;鬆而無掤則軟弱無勁,掤而無鬆則剛強僵硬,鬆中帶掤,如弓張勁蓄,柔韌蹦彈。


太極拳的肢體操作非常精緻,特別是王子和太師傳承的廣法一系,拳法規範極為嚴謹,下表詳細說明。

 

拳法

說明

頭法

 

 

  自然放鬆

肌肉自然放鬆,不用刻意保持微笑。

 

  頂頭懸

用繩子把頭髮綁束於百會穴上方,再將繩子綁在正上方的橫樑上,想像拉繩子將頭吊起來的感覺,這種感覺稱為懸頂。實際的操作則是百會穴在原空位的狀態下,立身中正、全身鬆淨,此時全身關節摘開,身體下沉,相對就會有頂頭懸的感覺。頂頭懸需搭配「虛領」及「收頷」。

百會穴

 

  懸頂

參見「頂頭懸」。

  頂勁

虛領、收頷、懸頂時,產生的勁勢。

  頭容直正

頭要直,容要正。虛領、收頷、頂頭懸則頭直;臉肌肉自然放鬆則容正。

讀音漢。下巴。

  收頷

下巴向喉頭輕扣,將頸椎引直的動作。需搭配「虛領」。

 

 

 

  虛領

「領」指衣領,這裡指脖子後方。「虛領」指頸椎節節摘開、節節放鬆。需搭配「收頷」來引直頸椎。

  虛靈頂勁

人的生命,身體和心靈互為表裡,身體指形而下的物質,心靈指形而上的精神,心者靈所存於內,靈者心所通於外,所以「心有靈犀一點通」。「虛靈」指心靈存在而不作用,接近「禪定」、「觀照」的狀態。「頂勁」指虛領、收頷、懸頂時,產生的勁勢。能頂勁則氣通百會、督脈暢順,才有可能虛靈,太極拳要求虛靈頂勁。

 

  顧

十三勢之一。以心神關照自己。

  盼

十三勢之一。以心神關照對手。

  環顧

參見「盼」。

  平正遠視

指顧盼時放鬆眼肌群,視線朝正前方水平無限遠處,不做對焦的動作。

  顧盼得勢

「顧」、「盼」能符合十三勢的要領。

 

  耳聽八方

耳朵能聽到所有聲音,凝神虛靈諦聽而不作用。

 

  呼吸自然

指初練太極時的呼吸,該呼就呼、該吸就吸,不要刻意憋氣、吐氣。

  腹式呼吸

吸氣時橫膈膜向下擴張,呼氣時腹部放鬆的呼吸方法。

  吸氣貼背

腹式呼吸的吸氣時,炁沿著督脈上行。「炁」讀音器,指生命能量。「吸氣貼背、呼沉丹田」就是小周天;炁在任督二脈的運行作用。

  呼沉丹田

腹式呼吸的呼氣時,炁沿著任脈下行。「炁」讀音,指生命能量。「吸氣貼背、呼沉丹田」就是小周天,炁在任督二脈的運行作用。

 


  緩勻細長

呼吸的要求:緩慢、均勻、細密、綿長。

  細緩均勻慢

參考「緩勻細長」。

  以心行氣

人的生命,身體和心靈互為表裡,身體指形而下的物質,心靈指形而上的精神,「心」主內,「靈」指人心能通於外。這裡的「氣」不是空氣、呼吸,是指「炁」,也就是生命能量。「以心行氣」指心靈存在而不作用的狀態下,觀照炁的運行。

  以氣運身

這裡的「氣」是指「炁」,也就是生命能量。「以氣運身」指透過炁運作身體。

 

  合口扣齒

上下門牙輕合,雙唇微閉。

 

  藤橋

指上下門牙輕合,舌尖抵門牙輕合處,使舌面呈拱狀,如拱橋一般。除固定舌頭位置、促進舌面生津外,藤橋則督脈氣順。(註:藤橋一詞,查無出處。)

 

人的生命,身體和心靈互為表裡,身體指形而下的物質,心靈指形而上的精神,心者靈所存於內,靈者心所通於外。

心之作用,以心行氣:致虛守靜,得幾得勢,止於知覺;至誠、至虛、守靜、觀照、統攝、寂然不動也。欲求心之虛靜,亦可緣儒緣道緣佛,然道理明則緣廢,忘意識則心全。若存意以求虛,希識以靜心,虛不足以明神,靜不足以全覺。忘心於心,方能靜心;無識於識,方能全覺。忘心齊物,以致虛極,以達神明。

神者,心之統攝也。

意者志也,心之所往,情感之所在。

知者智也,心之所思,認知之所在。

識者,知之所得。

感者,心之作用,眼耳舌鼻身意之所受也。

覺者察也,感之所得。

 

 

身法

 

方位

此處以時針劃分為12等分,身面朝前為12:00。亦常見以八卦或東西南北表示。

四正角

方位12:00、3:00、6:00、9:00

四隅角

方位1:30、4:30、7:30、10:30

勢方位

勢能的方位。

身方位

身面的方位。

  正身

「身方位」與「勢方位」一致。

  半側身

「身方位」與「勢方位」夾45度角。

  大側身

「身方位」與「勢方位」夾60度角。

  側身

「身方位」與「勢方位」夾90度角。

 

 (感謝原創)

身法

 

含胸

鬆開肩背關節,並透過背脊帶動兩肩微微前闔,使胸脅肌肉放鬆。「含」有內、順的意思。有取諧音寫成「涵胸」、「陷胸」。須留意吸氣時不要挺胸,仍要保持含胸的放鬆結構。

拔背

身形合乎太極拳規範時,背脊因收尾閭與頂頭懸而產生的拉伸引直、節節摘開。同「豎脊」。

含胸拔背

參考「含胸」、「拔背」。

掤背

鬆開肩背關節,並透過背脊帶動兩肩微微前闔,使肩背保持柔韌狀。「掤背」與「含胸」是同時發生的相對運動。

鬆腹

腹肌放鬆,讓腹部臟器下沉。能鬆腹,則腹式呼吸時,炁沿著任脈下行到丹田。須留意是往腹部下方鬆沉,不要往前方(肚臍)頂出。

鬆腰

「圓腰」時腰脊保持鬆彈,不過度往後頂出。

圓腰

立身中正引直脊柱時,需要將腰椎往後圓出,如同坐在高腳椅上。圓腰與收尾閭是同時發生的相對運動。圓腰同時腰脊要保持鬆彈,不要過度往後頂出。

豎脊

身形合乎太極拳規範時,背脊因收尾閭與頂頭懸而產生的拉伸引直、節節摘開。同「拔背」。

尾閭

薦骨、尾椎。

收尾閭

薦骨往前收,使百會與會陰鉛垂地面。腰椎而下的腰部呈外弧彎曲。圓腰與收尾閭是同時發生的相對運動。

  提罡

尾閭中正則自然提罡,海底穴保持放鬆無壓迫感。切忌提肛。

  提肛

肛門的括約肌透過收縮往上提。提肛造成襠胯、小腹緊張,腰腿無法鬆沉,違反拳理。

尾閭中正

收尾閭使脊柱鉛垂地面。參見「收尾閭」、「頂頭懸」、「立身中正」。

懸垂

以關節爲支點,放鬆與其相關的肢體,任關節以下的肢體隨重力的作用下垂。

吊襠

「頂頭懸」時鬆胯,讓襠胯如同風鈴懸垂。

立身中正

身體豎直,不偏倚俯仰。使百會與會陰鉛垂地面。

 

 

四平正法

襠與頂平,手與肩平,肩與胯平,胯與膝平。 是入門基本功,在正確身形結構、拳法規範下,反覆煉習,日久「外三合」自成。

  襠與頂平

百會與會陰鉛垂地面。

  手與肩平

兩手連線與兩肩連線平行。

  肩與胯平

兩肩連線與兩胯連線平行。

  胯與膝平

兩胯連線與兩膝連線平行。需在活步與用腿時加強練習。

全身鬆淨

全身肌肉保持柔韌,不鬆軟或緊繃。「淨」非「靜」,指完全、完整。

提起精神

心神清明不凝注或外馳。

分清虛實

「八門五步」的勢能虛實轉換,必須絕對地分別清楚。

主宰在腰

丹田是身體運作的核心。

以心行氣

透過清明虛靈的心神,覺知、關照炁在身體的運行。

以氣運身

炁在身體運行。

上下相隨

參見「外三合」。

步隨身換

太極拳的運作,以丹田為源頭,故腳步隨著身體的結構與需求而轉換,但須上下相隨、完整一氣、互相協調配合。

  轉腰轉腳

以腰的轉動,帶動腳的開、扣。 留意「步隨身換」。

內三合

在「外三合」的條件下用功日久,神與意、意與氣、氣與勁,漸漸醇化成為互相協調的整體。 

外三合

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腳之間完整一氣、互相協調配合。

身體運作

 

沉身

身隨落胯下沉。

進身

身隨丹田腰脊揉胯向前。

回身

身隨丹田腰脊揉胯回坐。

合身

襠胯原空位條件下,鬆腰胯使身體前俯。

長身

「合身」的反向操作。襠胯保持原空位。

偏合

一胯不動,另一胯向前填,使身面轉正。

開背

立身中正時,以脊椎為軸,借鬆開肩、背與腰各關節之沉勢,帶動兩手臂張開,如同絞鍊張開一般。

闔背

立身中正時,借「含胸」之勢,帶動兩手臂向前合,如同絞鍊閉合一般。

腰部運作

 

轉腰

立身中正時,以丹田(核心肌群)的鬆放帶動腰身轉動。

  以心行氣轉腰

參考「以心行氣」、「轉腰」。在定步功操的「馬步轉腰」項目,指雙手胸前平掤,中指指尖相抵,接觸點正對胸骨中央,指尖指尖輕輕相沾,指尖、襠、胯皆保持原體位。轉腰時,兩手中指以觸覺作爲判斷,不得互相「丟,頂,抗,離」,隨處要有位置覺與重量覺。 

內轉

取勢時,身面往襠頂方向轉。

順轉

參考「內轉」。

  順身

「回身」同時「內轉」。

外轉

取勢時,身面往胯方向轉。

扭轉

外轉過程,身面方位越過膝蓋、腳尖。

轉還

扭轉後,身面轉回與膝蓋、腳尖同方向

轉身

參考「翻身」。

側轉

平立步時,身面90度的外轉。通常配合沉身開襠。

翻身

足踏馬步,重心在右(左)腳,內轉後再外轉,使成為重心移置左(右)腳,同時身面向後翻轉朝向左(右)腳尖、膝蓋方向的馬步。

翻上

「翻身」後「上步」。

轉正

身面回到四正角方位。

 




太涵劍心 2021.6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整理於天母太涵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太極拳的襠胯法

師承

太極拳的三十七類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