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三十七類型式

太極拳的三十七類型式


拳術的套路由式子組成,楊式太極拳依照十三種勢能,組構成三十七種人體示範動作的實拳實功,稱為三十七類型式(式子)。由這三十七種式子的單次或數次組構示例的套路,才算完整的楊式太極拳。各家計算套路的式子數量並不一致,但總歸必須包含這三十七類型式。

 

從拳史觀之,式子名稱大部分源自陳家溝的砲捶,而戚繼光(1528-1588)撰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第十四〉其中許多式子名稱,與今天已經一致。該書並提及:「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宋太祖指趙匡胤(927-976),或為託古,待考。

 

式子名稱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模仿自然界事物與動作,如:攬雀尾、白鶴亮翅、手揮琵琶...;一類則描述拳法的動作勢能,如:提手上勢、摟膝拗步、扳攔捶...。歷代拳家未必識字,口傳心授的手抄本拳譜,在代代傳抄時,用字難免有些出入,以下的整理,盡可能兼顧歷史、拳勢、字義,讓式子的意義能更清楚呈現。

 

 

名稱

註解與討論

王子和釋名

0

無極平立

1.楊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楊氏」指楊姓家族(last name),「楊式」則指楊氏風格(style)。所以我們統一用「楊式太極拳(Yang Style Tai-Chi-Quan)」。
2.無極平立、預備式:這是太極拳套路開始之前的準備動作。鄧時海的套路口令首尾有「進入平立觀無極」、「退出平立無極還原」,所以如果以「第零式 無極平立」、「結束式 無極還原」表示,在套路中能更完整呈現太極生化的性理思想。
3.平立:平立步。指雙腳平行站立,步寬一宮,重心在中間,立身中正,疊胯,膝內角微曲。
4.側跨步、前出跟並步:考諸視訊,楊式太極拳傳承中皆由側跨步開始,僅王子和為前出跟並步。

 

1

太極起勢

1.太極、太極拳:「太極」為哲學用語,「太極拳」為武術拳種。此處從眾使用「太極」。
2.式、勢:「太極起勢」指太極拳套路的勢能從這裡開始;「太極起勢式」則指太極拳套路的第一個式子是「太極起勢」。
3.式子名稱統一都不加「式」這個字。

此式原為套拳式子動作起首之式。內容由太極的性理轉化而來。前一部分舉示無極一氣混元之無,後一部分舉示太極陰陽動靜之有;用以指明太極拳一切動作由無而有極其屈伸開闔的型範及方法。

2

攬雀尾

1.攬:摟、捆、取、持,朝自己拉過來。這裡的「攬」為豎攤,指「以肩關節為錐頂,肘內角不變,透過脊柱的轉動,沉肩墜肘地帶動手臂在鉛垂面的錐擺動作。」
2.朱雀:紅色的鳥,是南方的神靈,五行屬火。
3.攬雀尾:本義是摟取朱雀的尾巴,朝自己拉過來。這裡對應「轉還裡豎攤搪封掤,內轉回身捋」的操作,制住對方的手,破壞對方的重心結構,並朝自己拉過來。
4.捋:讀音呂,拳譜寫成「扌履」,但查字典無「扌履」字,而「捋」的字義為:用手指順著(條狀物)像一端抹過去,與「扌履」字義接近,所以暫時替代之。
5.金剛搗碓、懶扎衣:陳家溝十三勢頭套,開頭為「金剛搗碓」、「懶扎衣」....式子名稱與動作勢能都楊式太極拳差異很大。
6.武禹襄的拳譜中,郝和本為「懶扎衣」,李亦畬本為「攬雀尾」,除了推估郝和本可能成書在前外,也可觀察楊式太極拳演變的脈絡。
7.完整的「攬雀尾」式,包含十三勢中掤捋擠按,套路中出現八次(含兩次「抱虎歸山」),是楊式太極拳最重要的式子,所以「太極起式」後接「攬雀尾」示例。
8.比較楊澄甫(1931)、楊澄甫(1934)、陳炎林(1943)著作,d可以推估楊澄甫曾將掤捋擠按「勢」的重要性放大到接近「式」:分成攬雀尾掤法、攬雀尾捋法、攬雀尾擠法、攬雀尾按法。陳炎林(1943)的著作紀錄了田兆麟(楊澄甫的弟子)的教學與傳承,所以亦可從此處觀察田兆麟與其他師兄弟的差異。

本式是援天之四靈的特性而得名。朱雀敏於知敵,玄武善執貞固,青龍神妙變化,白虎克剛攻堅;於掤捋擠按四正手本質上兼存並蓄,且以敏於知覺而繼之以有為;故名攬雀尾。

3

單鞭

1.單鞭:撢鞭,指揮動長鞭,使其絞抽的勁勢貫達鞭梢。
2.斜單鞭:「單鞭」在套路中示例八次,勢方位都是正角(9:00),但是在「抱虎歸山」與「野馬分鬃」,勢方位是隅角(10:30),故有「斜單鞭」之稱。
3.

本式的命名,在比擬以駕馭多套馬匹之大車,揮動丈二長鞭,其絞勁貫達鞭梢之形勢,所謂撢鞭者,單鞭之名原有專義之實。

4

提手上勢

1.上勢、上式:應寫成「提手上勢」這個「式」子。「上勢」,指朝上的勢能,將對手拔根掀起。所以左手內揜(下)、右手纏提(上),雙手合成挒,以成上勢。
2.上下提均可:董英傑指本式的勢能「上提」或「下提」都可以。若內揜纏提成挒勢的同時揉胯進身,則勢能向上為「上提」;若內揜纏提成挒勢後揉胯進身同時合身,則勢能向下為「下提」。可參看董英傑的影片(1945)。

本式為兩手前掤後採合挒上提以制敵肘臂的手法,故名提手。

5

白鶴亮翅

1.白鵝晾翅、白鶴亮翅:「白鶴亮翅」應該是由「白鵝晾翅」演變來的,推估是象形,類似雁鴨科鳥類張翅時的動作。
2.僅王子和有合身、長身動作,餘楊式各家皆為沉身。因為之後尚有海底針、扇通背的合身、長身動作,此處以沉身示例。

本式的命名,在比擬白鶴之歛翼降落,先屈隻腿向前著地,後則長身鼓翅以安穩定之姿;故名白鶴亮翅。

6

手揮琵琶

1.手揮琵琶:推估是象形,如彈琵琶。
2.開門防守式:不同的武術門派,對戰時的起手動作不同,「手揮琵琶」的左手、右手、點跟腳,以三道防線手住自己的中線,是楊式太極拳的開門防守式。
3.上勢、下勢:「手揮琵琶」以合身成式,相對於「提手上勢」,是為「下勢」。請參看「提手上勢」的說明。

本式為前手纏手,後手採手,合挒下捋以制敵手臂的手法。形似彈琵琶,故名手揮琵琶;又名琵琶手。

7

摟膝拗步

1.拗:亦有寫成「扌幻」。查字典無「扌幻」字。
2.左摟膝右拗步掌:左手摟膝沉採左膝外側,右手肩前伸手長按掌,左腳右手在前為拗步。相對而言,左腳左手在前就是順步,例如「手揮琵琶」就是順步。

摟膝拗步有左右兩式,左摟膝沉採手右手平胸拗步掌,與右摟膝沉採手左平胸拗步掌,均稱名摟膝拗步。

8

扳攔捶

1.搬、扳:「搬」指「使出力氣移動較笨重或較大物體的位置」,「扳」指「將物體反轉過來、向某一方向拉」。這裡指透過內轉帶動手掌内揜,使對手的勁勢改變方向,故用「扳」。
2.攔:「攔」指「透過墜肘與外轉帶動手掌起手,以攔斷對手直捶的攻擊」。
3.捶、錘、棰:「捶」從手;「錘」從金;「棰」從木。三個字都是敲打的意思。太極拳為手法,故用「捶」。
4.進步:指十三勢的「五步」中的「進」。
5.上步、進步、轉步、卸步上勢:有些拳譜會在式子名稱前加上步法,例如「上步搬攔捶」,觀各家視訊,應為「回身、踐步含掤、拗步撲面、直上扳手、進身攔手豎樁捶」。步法不置入式子名稱中。
6.本式由一連串虛實攻防組成:踐步為攻中帶防以取勢,陷掤手是帶開對手勢能的防禦,拗步撲面掌取「抽」勢為實中帶虛的攻勢,直上步取勢,扳攔手是四兩撥千斤以帶開對手勢能的防禦,最後的進身豎樁長捶才是實攻。

本式為左手之裡搬手外攔手並存以硬實況之用,右拳由齊腰前伸成豎裝棰;有由左側青龍入右側白虎的特性之勢。

9

如封似閉

本式透過十字手合系「封閉」對手攻勢後,再開手進身長按,為防守後再攻擊。

如封似閉為守勢作用之名。其作用出自開合十字手的動作。而開合十字手有其屬於進身的與回身的左右開合十字手,上下開合十字手與前後開合十字手等形式。本式屬於扭轉回身的左右開合十字手,以達成守勢的如封似閉的作用,繼而以進身雙長按以成攻勢。

10

十字手

雙手前臂中點正交的手法。太極拳的手法應用千變萬化,然而都由腰胯帶動的分勁雲手(纏)開始,以抄起十字手收合歸復無極。

十字手一式,由於其雙手做十字形交叉胸前而得名。本式在實權中類屬正十字手,作用溫和剛烈萃集於雙掤,攻守具備,勢顧三前。

11

抱虎歸山

1.抱頭、抱虎、豹虎:「抱」住老「虎」的頭。
2.推山、歸山:連番使「推山」之能,以棄虎還「歸」山林。
3.抱虎歸山、攬雀尾:抱虎歸山應可視為隅角(勢方位4:30)的攬雀尾。
4.「抱頭推山」:抱虎歸山實為「抱頭推山」的含蓄說法,其用法驚險威烈,包含「四挒抱頭」:推山抱、拗扭抱、轉還抱、順捋抱。

本式用法驚險威烈。類若不惜以抱虎頭之險,連番使推山之能,奪盡先機以奏奇功;防微杜漸、似棄虎還歸山野。

12

肘底捶

1.看捶、捶:第四代才漸漸開始用「肘底捶」取代「肘底看捶」。
2.應發捶以成勢。

本式以右拳從胸前左肘位嚇出豎裝棰得名,亦名肘底著棰。

13

倒攆猴

1.倒:退步。
2.輦、攆:「輦」為兩夫拉車;「攆」指驅逐、追趕。
3.攆猴:捻喉,指掐住、按插喉頭。

倒攆猴有左右兩式:退左步右倒攆猴與退右步左倒攆猴。倒攆猴之名出自捻喉之諧音。原式用法刻毒,諧音立名,為存仁厚之作。

14

斜飛

1.斜飛:或許可以解釋成「群鳥斜飛出林之勢」。就勢能觀之,身方位與勢方位夾角60度,是讓對手朝隅角飛出,所以或許也可以說是「讓對手斜斜地飛出去」。
2.王子和在「太極起勢」後有「斜飛損益」一式。其中「左橫掤靠」較「斜飛」式少了墜肘斜飛掌,其勢曰斜飛「損」;「右斜飛補擠」較「斜飛」式多了補上擠,其勢曰斜飛「益」。

1.本式以比擬大鵬振翅衝向天際之勢而命名。在實拳的動作個體,為順步勢後手採前手掤上下斜分的方式。
2.左橫掤靠:較「斜飛」式少了墜肘斜飛掌,其勢曰斜飛「損」。
3.右斜飛補擠:較「斜飛」式多了補上擠,其勢曰斜飛「益」。

15

海底針

海底穴就是會陰穴。本式以手齊腰,掌指若剷,取向對方海底一帶之處而得名。宜比較「海底針」與「指襠捶」的差別。

本式以手齊腰,掌指若剷,取向對方海底一帶之處而得名。

16

扇通背

三、閃、扇、山:口音相近,應指如扇面打開。
通、捅、甬:這裡或從「通背拳」衍生而來。
臂、背:勢能由脊而背而臂而手,完整一氣,故以「通背」二字最能表達含意。

扇捅臂之名為鐵扇子搪封開勢捅臂掌之簡稱。鐵扇子搪封為守,捅臂掌為攻,守而後攻,完整一氣。

17

撇身捶

1.「撇」用作動詞時讀音瞥,指不顧、拋棄。「撇身」指透過豎攤、外攤撇出手臂,從側面以捶劈按對手身體的拳法。
2.撇身捶可視為將含掤手的前段動作放大並分開獨立成式子。
3.陳微明將「撇身捶」視為「白蛇吐信」,是在「撇身捶」成勢後接「揉胯進身吐信掌」。

撇身棰為撇臂劈身棰之簡稱。本式用法與抱虎歸山同屬驚險威烈之勢,既可由翻身頂心肘進入,亦可由側上步頂心肘進入,而撇臂劈身是其中心動作個體。

18

雲手

1.雲、抎、紜:早年用字各異,但讀音相近;至楊澄甫(1934)以後統一用「雲」字。
2.雲手:單手之起、行、揜、採、抄的連貫動作;或是以雙手之採起、雲行、抄揜、合的連貫動作。是豎攤手法的變勢,其重要性與「八門」相當。八門:掤捋擠按採挒肘靠。
2.左、右:包含雲手、摟膝拗步、倒輦猴、四腿、野馬分鬃、金雞獨立,這些式子都有左、右示例,但未必對稱。
3..分勁雲手:指透過採起手取勢,也是雲手(損)的呈現。由勢能觀之,分勁豎攤為纏,應該是必需要有的動作,只是動作大小的差別。王子和將「太極起勢」與「抱虎歸山」後的「分勁雲手」單獨列為一式。楊式太極刀傳承諸家多由分勁起勢。
4.損益:為會計用語,此處「損」為不足、未完成,「益」為有餘、外加。王子和借用。

1.本式以比擬兩手之運作如雲在風中偕風而動,翻騰上下變動萬芳之態而命名。
2.兩手同步一沉一起,含有挒之作用,屬十三勢之一,在力學上屬於力偶的形式,故名「分勁」。又式中主要有雲手的「起」、「採」,為最小的雲手示範。

19

探馬

1.至遲1588年已經有「探馬」這個式子名稱:戚繼光(1528-1588)撰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第十四〉:「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又云:「探馬傳自太祖」。註:宋太祖趙匡胤(927-976)。
2.探馬:探指「伸出、摸取」,所以探馬就是伸手取馬。取勢挒,以雙手合抱馬頭以扭其頸項。
3.高探馬:馬體型高大,故取上勢。但中樁變成高樁如何形成勢能?待議。觀諸家皆統一使用「高探馬」三個字。
4.代穿掌、帶穿掌:「代」為諧音,應為「帶」,指「探馬」後接著「穿掌」,穿掌為十字手系的吐信掌,指右手揜採,左手起手吐信掌,雙手呈十字手系。

本式以比擬兩手合抱烈馬之頭而扭其項以殺其劣性而命名。此式與抱虎歸山之第二抱異曲而同功。

20

分腳

1.分腳:指收胯抬腿後,腳尖微扣,腿輔以豎攤、外攤之勢,順勢向上擺動發勁,以腳背攻擊對手側身面的腿法。其勢為「抽」(刀勢),為四腿法之一(明尖起腳、分腳、蹬腳、十字腿)。
2.插腳、起腳:陳績甫稱為「插腳」,武禹襄稱為「起腳」。

本式為上肢十字手開合之分手下肢起腳之簡稱。起腳原可以腳面之外側攻敵,亦可以腳尖或腳跟攻敵。此則示例以腳面外側之法;非必如此。

21

蹬腳

1.蹬腳:指收胯抬腿後,順勢向上抬膝,至膝內腳約45度後,借沉身之勢,將腳底水平推出的攻擊對手的腿法。其勢為「按」,為四腿法之一(明尖起腳、分腳、蹬腳、十字腿)。
2.蹬、踢:武禹襄拳譜稱為「踢一腳」,楊式太極拳應為「蹬腳」。
3.回身、轉身:觀各家視訊,應該是「轉腳」,指以百會至單腳跟為立軸的獨立步翻身,但身法、步法不置入式子名稱中。又:「轉腳」為「轉身」的一種動作方式;「回身」則指「身隨丹田腰脊揉胯回坐」。

本式為上肢十字手開合之分手,下肢起腳以腳跟蹬向敵身之謂。本式的十字分手,可以如同分腳之以琵琶手進入,亦可由雙抄雙掤十字手進入。

22

栽捶

栽捶:本式為左摟膝拗步之變式,觀各家視訊,皆為「外轉陷掤、直上撲面掌、進身摟膝沉採手、合身豎樁棰」。

本式為左摟膝拗步之變式;左手摟膝沉採手,右手變拗步掌為合身直裝棰。

23

起腳

1.起腳明尖:收胯抬腿後,順勢向上擺動發勁,以腳尖攻擊對手的腿法。其勢為「點擊」(劍勢)。亮出腳尖故曰「明尖」。
2.右蹬腳:觀各家拳譜與視訊,楊式太極拳應為「右蹬腳」,僅王子和為「騰空明尖二起腳」,亦即「左起腳、收懸、轉身騰空右起腳收懸」。
3.斜身:董英傑說明蹬腳為隅角方位,為斜上步。身法、步法不置入式子名稱中。

本式為左起腳與右起腳之複合。其起腳利在明尖,以腳尖攻敵。上肢亦以十字開手為先。兩式可各自獨立成左起腳與右起腳,亦可前後連接。

24

打虎

1.披身伏虎:指順採勢撥開對手的進攻勢能,並以挒合勢橫樁捶迎待敵首而攻之。
2.打虎、披身伏虎:「打虎」為「批身伏虎」的簡稱。「披」指「撥開」。指撥開老虎的身體,攻擊並降伏老虎。

本式簡稱打虎式,以此擬順勢披除虎身撲來之勢,而迎頭反擊使之降伏以得名。

25

雙風貫耳

1.雙風貫耳:指透過脊背開闔,用左右橫樁捶,攻對手的太陽穴。
2.雙峰、雙風:崔仲三與陳龍驤用「雙峰」,應該是「雙風」的諧音。
3.雙探掌:崔毅士一系獨有。觀劉高明與崔仲三視訊及文字資料,此式為揉胯進身雙手吐信掌。

雙風貫耳之名,其實為雙封貫耳。提起一膝,雙掤下沉以封閉來勢,謂之雙封。之後,所起之膝向前落步,雙手半屈握拳合擊耳際。

26

野馬分鬃

1.野馬分鬃:「鬃」指「動物頸部的長毛」。「野馬分鬃」就是形容野馬奔跑的樣子。
2.斜飛、野馬分鬃:都是後手採手,前手順步斜飛掌的外樣態,斜飛也可以說是肢體展延最大的野馬分鬃。但就勢能而言,斜飛是「讓對手斜斜地飛出去」;野馬分鬃則是透過雙手挒勢制敵,同時斜飛掌與順步腳形成的挒勢破壞對手重心。就勢方位而言,斜飛為隅角,野馬分鬃為正角。

本式以比擬不馴之馬搖頭分鬃而前進之勢命名。手法之開合,類同斜飛,只是步大身正不同於斜飛之步長身側。

27

玉女穿梭

1.玉女:在得道仙人身旁伺奉的仙女,如玉一般潔白無瑕、德行高潔,引申為外貌清純、人品高尚的年輕女子。
2.穿梭:織布機的梭子往復不停,形容頻繁往來。
3.玉女穿梭:形容年輕貌美女子織布時靈巧的樣子。引申為透過滾臂上採與進身長按的手法,在四隅角靈巧應敵的招式。

玉女原是仙女之謂。穿梭在謂雙手之來往呼應不滯。本式以此比擬,在謂其動作之巧妙。

28

蛇身下勢

如蛇身般柔韌地產生的朝的勢能,這裡以「左手內揜,同時身隨丹田腰脊揉胯向後回沉」的動作來模仿呈現。

本式之回身坐胯與側身前進,以比擬有如蛇身的彎曲柔軟而命名;亦名單鞭坐下式。

29

金雞獨立

禽類的平衡能力很好,可以獨立腳站立,這裡以「獨立腳長身並插掌」的動作來模仿呈現。

金雞即錦雞之謂。置之於鳥架之橫柱上,輒以隻爪握柱支身,另爪提起以獨立。移時更換另爪握柱以獨立。本式之下肢動作象其獨立之勢,故名之金雞獨立。

30

白蛇吐信

1.白蛇:因為基因變異而白化的蛇,古人以其靈性入神話《白蛇傳》。
2.吐信掌:模仿蛇類迅速靈活吐伸舌頭動作的掌法。
3.白蛇吐信:模仿蛇沿著人的肢體纏繞而上的攻擊態勢,以「滾臂翻掌揉胯進身」來呈現。
4.在撇身捶後皆可順勢接吐信掌,陳微明將之獨立成式。
5.穿掌:為十字手系的吐信掌,指右手揜採,左手起手吐信掌,雙手呈十字手系。接在「高探馬」式後。

白蛇為蛇之靈且毒者。人擊之以杖,則沿杖而上以攻人。本式象之,故名曰白蛇吐信。

31

十字腿

1.十字腿:「十字腿」是「十字左右開手」的腿法變勢,收胯抬腿後,借豎攤、外攤之勢,以腳側面攻擊對手腰身的腿法。其勢為「靠」。
2.單擺蓮:如果本式稱為「單擺蓮」,需與之後的「雙擺蓮」有所區分並且合理解釋。
3.左右十字腿:楊式太極拳有四腿法:起腳、蹬腳、分腳、十字腿,宜左右腿完整示例,「左十字腿」或可補於此,但為配合指襠捶,「右十字腿」需操作兩次。

本式上肢操十字分手,下肢操外向擺鐮腿。

32

指襠捶

1.襠:拳譜寫成「月當」,但字典無此字,暫時以「襠」代替。
2.指襠:豎樁捶同時合身,使捶的勢能朝對手襠頂(會陰)。練習時務必謹慎。
3.指襠捶:動作為「踐步陷掤、直上撲面掌、進身左摟膝右指襠捶」。步法不置入式子名稱中。
4.海底針、栽捶、指襠捶:栽捶與指襠捶皆有揉胯進身的動作,勢能為「發勁將對手彈出」;可與海底針比較差異。

右拳透腹指襠之謂,與栽棰異曲同工。

33

七星

1.七星:一般指北斗七星。戚繼光(1528-1588)撰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第十四〉:「七星拳手足相顧。挨步逼上下隄籠。饒君手腳快如風。我自有攪衝劈重。」
2.七星捶:透過胸前十字合手的結構產生掤擠按勢的捶法。

人身上,以頭頂、肩關、肘關、腕關、胯關、膝關、踝關為七星。胸前進掤十字合手,勢能壟罩七星。本式故以之命名。

34

跨虎

1.跨虎:字面意思為「跨騎老虎」。戚繼光(1528-1588)撰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第十四〉:「跨虎勢那移發腳。要腿去不使他知。左右跟掃一連。施失手剪刀分易。」
2.跨虎:十字上下(或左右)開手的同時開背,然後再合身闔背,其勢為按;並保持點尖步,隨時可抬腿用腳。
3.單分跨、雙分跨:單分跨類似「扇通背」;雙分跨類似「起手」。王子和用十字「左右」開手的雙分跨演示,並補照片,可參考其著作(1993),用以區別「白鶴亮翅」式之單分跨。但筆者以為,「白鶴亮翅」式為左採右插掌,其勢為挒,兩者外樣態雖然接近,但勢能不同。

本式以比擬統馭虎之來勢而命名。

35

擺蓮

1.擺蓮:觀看視訊,各家大約統一,都是轉腳270度(朝6:00)後的右十字腿。
2.擺連、擺蓮:武禹襄用「擺連」二字。「擺連」是手腳的連續擺動,「擺蓮」則是如蓮葉被風吹動般擺動。「擺蓮」或許是從「擺連」演變而來。
3.雙擺蓮:楊澄甫、董英傑、王子和稱為「雙擺蓮」,筆者提出兩個說法:一、雙擺蓮是由「右掃腿」與「右十字腿」兩個腿法所構成;二、透過兩隻手與十字腿所形成的十字手系變勢,所構成的「手擺蓮」與「腳擺蓮」。

本式為右腳低式向左裡方向擺蓮與向右方外向擺蓮的複合方式。向右外方向之擺蓮腿,取勢較高。合而稱之作雙擺蓮。

36

彎弓射虎

1.彎弓射虎:指彎弓引箭,準備射殺老虎的態勢。
2.彎弓、挽弓:「挽」應為「彎」的諧音。
3.本式為「拗步的扇通背」,故兩式可複合連續應用。

本式亦名彎弓射虎,為扇捅臂之變式,且可兩手連續出拳擊敵。

37

合太極

1.合太極:相對於「起勢」的逆操作,亦即「收勢」。
2.無極還原:歐業超、鄧時海在「合太極」後皆有「無極還原」,以相對應套路開始的「無極平立」,但「合太極」等同「退出平立無極還原」,在操作上是相同的。

任何動作收勢至平立,雙手齊腰,保持守中抱一,皆為合太極。連同無極還原,可併入太極起式。

 

太涵劍心2021/7/1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整理於天母

 

註:王子和釋名部分,參見  王子和集類注疏《太極拳實拳三十六式類、類型式措定靜姿身形影像》,臺北:養正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5初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師承

太極拳的步法

05 正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