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十三勢

太極拳的十三勢


太極拳舊稱十三勢。目前可知最早的文獻是武禹襄(1812-1880)留傳的三份手抄拳譜(俗稱老三本)有「十三勢」篇,篇名下註明:「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如下圖,郝和藏本)

 


這篇文章抄錄了十三勢的名目:「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而且對長拳、十三勢做了解釋:「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並以八卦方位 (四正角、四斜角)與五行對應說明。

 

這篇文章的篇名,如果寫成「太極拳 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似乎更合乎文章書寫的語法,但這也恰好旁證了「太極拳」這個名稱的出現,可能要晚於「長拳」、「十三勢」。何時開始用「太極拳」三個字來表示原本稱為「長拳、十三勢」的這個拳種?讓人疑惑的是,陳長興(1771-1853)傳拳楊露禪(1799-1872),但考諸陳家溝早年拳譜,沒有十三勢的相關說明;反倒是由於武禹襄常與楊露禪切磋拳藝,若據此推論,很有可能是1853至1872年間,也就是清朝同治、咸豐年間所發生的事。

 

清末楊家傳抄的拳譜,將十三勢稱為「八門五步」。八門手法中,掤捋擠按為四正,採挒肘靠為四隅。五步為步法:「以身分五步,五步在意,支撐八門,五行者進步火、退步水、左顧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如下圖,吳愛仁堂本)。但今人多認為,八門五步未必要硬套在八卦五行上,可取其出於自然、順應自然的意義即可。


 

所以,十三勢就是太極拳,太極拳就是十三勢。包含十三種勢能,分成八種手法,與五種身形步法,其出於自然、順應自然。不論套路、推手、散手、兵器,合於十三勢的拳理拳法,則可稱為太極拳;也可以說,太極拳是由太極之道演繹、轉化而來的武術技擊方法。

 

今傳承的楊氏太極拳,則是依照這十三種勢能,組構成三十七種人體示範動作的實拳實功,稱為三十七類型式(式子),至於套路則是由式子串接編排而成。楊氏太極的套路,在「太極拳起勢」、「攬雀尾」這兩個式子中,具體而微地呈現了十三種勢能。

 

古文獻提出了十三勢,但沒有解釋各勢的實際內涵。以下是筆者依據諸位師長、師兄的說法,輔以個人的習拳體悟,所做的整理說明,若因指能見月,則得魚可忘筌也。

 

掤者,如拱亦如弓。指讓身體成為柔韌有彈性的拱結構體狀態,並如張弓一般蓄滿勢能,是一種蓄勢並向外撐架的力量。

 

捋者,古字「手履」,如拔河。指透過沾黏對方肢體,順勢引進對方力量,並瞬間向內攤偏離己身中軸,使對方身體重心失去平衡的力量。

 

擠者,按加在掤的力量。

 

按者,將掤勢透過手腳瞬間釋放至對手身軀中軸的力量。

 

採者,與揜同勢。指透過手掌沾黏對方肢體,順勢引進對方力量,並瞬間向外攤偏離己身中軸,使對方身體重心失去平衡的力量。

 

挒者,如剪。指透過沾黏對方兩處肢體,並以力偶的瞬間相對力量,使對方身體重心失去平衡。

 

肘者,將掤勢透過自己身軀的關節,瞬間狀釋放至對手身軀中軸的力量。

 

靠者,將掤勢透過自己身軀的相鄰關節之間,瞬間釋放至對手身軀中軸的力量。

 

進者,接近對手的身形步法。

 

退者,遠離對手的身形步法。

 

顧者,以心神關照自己。

 

盼者,以心神關照對手。

 

定者,為掤之動態的勢能,指陰陽之分、開合之際、進退之間的身手動作,其動靜將分而未分的狀態,是身形步法的樞機之軸,位於中央的方位。在騰挪、閃戰的對待上,是修煉覺知兩個著法相接處的銜接無斷續,以知覺對方落空點,並破壞對方定的能力。思想上是「虛、靜、覺、觀、得」衍生的「虛靜以誠明、覺觀以神妙、知幾以得道」;是《老子》所謂的「順其自然、至虛守靜以觀、無為而無不為」。

 

參考資料

1880    武禹襄(1812-1880)拳譜,此處引用郝和藏本。

1902 楊家傳抄拳譜 此處引用吳鑑泉(-1902)抄本,亦稱吳愛仁堂本。

1989  王子和 著,〈漫談太極拳的套拳〉,原刊《涵化太極》第8期,此概念在第1期(1989年)已有部分說明。亦可參見《太極拳縮影》〈引言〉。

1990  鄧時海 編著,《楊家老架太極拳教本》,臺北:楊太極武藝總會,1990.1.1一版,本處引用1997.5二版,頁73、74。

1998  歐業超 整理〈太極拳常用術語〉,收於王子和 審訂,歐業超 總編輯,《太極拳縮影》,臺北:養正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1.20出版。

2001  耿建興 〈關於定的一些淺見〉(2001),參考太極武藝研習網,網址http://www.ck.tp.edu.tw/~cktjc/issue/29ding.htm (2021.6.1瀏覽)

2009  蘇清標 著,《太極拳修練哲學》,台南:蘇清標,2009.8出版,頁45、4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太極拳的襠胯法

師承

太極拳的三十七類型式